写在最前
今年两会,通过了一条曾让老百姓欢呼雀跃的提案:“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
(相关资料图)
之所以进行精减,是为了减轻财政压力。
当时提案出现的时候,老百姓们非常开心,节省出来的财政资金,可以用在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或者是提升国家实力方面,自然受到大家的支持。
随着提案通过,各地政府也开始了精减措施,可是渐渐的大家发现,各地精减编制,都是瞅准了编外人员。
如今,清理编外人员,弊端已经出现了。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为何变成了清理编外人员?
今年两会,通过了精减编制人员的提案,各地政府也相对应的进行了人员缩减。
原本以为,各地会对政府机关内部,也就是公务员们进行精减,可是慢慢地发现,这次缩减针对的是编外人员。
消息出来以后,编外人员人人自危,都害怕被清理的人是自己。
为何原本以为的公务员缩减,变成了编外人员缩减?
想必是各地政府进行了综合考量,做出的决定,只不过这个举动对一些编外人员来说,有些残忍。
清理编外人员,弊端已经出现
但是随着各地清理编外人员开始实行,越来越多的编外人员失去了工作。
当然,之所以进行编外人员缩减,大概有两个考虑,一个是缩减财政支出,一个是推动编外人员进入企业或者自主创业,促进经济发展。
毕竟在疫情放开以后,恢复经济发展,成为了各地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务。
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编外人员被清理,弊端也逐渐出现。
一是编外人员的工作无人接替。编外人员,一般负责一些杂活,也就是那些脏活累活,编外人员被清理以后,这些岗位空了出来,也就是说这些活需要有人顶上。
该由谁来负责?必然是编内人员,可是平时坐办公室的编内人员,一时间要负责很多的工作,还要做一些自己没有接触过的脏活累活,必然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岗位的工作人员,自己的工作非但没做好,也没有适应新的职责,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是编外人员的善后工作。编外人员,失去了原本比较稳定的工作,为了生活也必须要工作,可是他们能去哪呢?
大概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进入企业,一个是自主创业。
如今正处在疫情以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同时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大部分企业也都是入不敷出,很多大厂都进行了裁员,这些编外人员相对于被裁员的那些人,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
再来就是自主创业,创业就意味着要投入,同时创业也是有风险的,很多人都承担不了这么大的风险,最终只能作罢。
越来越多的人失业,对各个行业都造成了影响。
其中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现在外卖小哥的收入越来越少,甚至是腰斩,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太多失业的人,涌入到外卖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越来越多的编外人员被清理,弊端也逐渐出现,那么清理编外人员,真的能缓解财政压力吗?
各地政府财政压力大,负债累累,清理编外人员可以解决财政压力吗?
疫情三年,各地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当初的核酸、疫苗、封控物资等等,都是各地政府出钱,这三年时间,政府财政都有不小的亏空。
前不久,贵州省就因为财政负债严重,无力偿还,希望得到上级的扶持。
其他省份,都有不少的负债压力,那么如此大的财政压力,仅仅靠清理编外人员,就能够解决吗?
当然不行。
解决财政压力,最主要的是要“开源节流”,这不仅是解决财政压力的办法,同时也是恢复经济的办法。
开源,自然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通过各种政策扶持,恢复经济,就像最近大火的“淄博烧烤”,就是当地政府想出的办法,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做了个好榜样。
节流,就是要节省开支。清理编外人员,的确是一个办法,但是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才是更重要的事。
减少那些非必要的隐形福利,加大反腐力度,减少“假大空”的基础设施,都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如今国家发展来到了全新的阶段,对各级政府,以及人民群众,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尽快恢复经济,破除疫情带来的影响。
开源节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
我们可以有今天的成就,就能够有更美好的未来,在国家和政府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努力,日子会越来越好。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