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时尚 > 详情

每日报道:王权纪念馆介绍内容第二部分《王权的吏治成就和循吏观》

2023-06-27 10:16:45 来源:个人图书馆-新用户0334swDy


【资料图】

​​​

王权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越,当时的陕甘总督左宗棠评价曰:“伏羌王权,学问人品当代罕有,而吏治尤为陕甘第一”。王权有着二十多年的从政生涯,50岁以后先后担任陕西延长、兴平、富平知县,因勤政爱民,革除弊政,造福一方而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他到延长县时,正值战乱之后,许多地方成了无人区。全县人口不到4000人,满目疮痍,白骨蔽野,极度贫穷百姓在生死线上挣扎。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王权通过各种办法筹集救灾物资,救济民众。其措施主要有设粥厂十余处,招抚流亡在外的老百姓回乡。向没有过冬衣服的难民发放棉衣。春耕季节,千方百计为逃难返乡的民众筹集种子,发放耕牛,鼓励垦荒,发展生产。战争之后,人烟稀少,但狼群为害百姓,为此,他组织了全县百姓开展灭狼。经过王权三年的治理,在王权离任时,延长恢复了生机,到处可以看到禾麻遍野,生机勃勃的景象。在他三年离任的时候,老百姓带着自酿的高粱酒含泪相送:“耆黎拭泪叹轻装,黍籹村醪列两行”。1874秋,他接任兴平县知县,这时在陕西的战乱虽然平息,但他看到的兴平仍然是村落萧条,道路半荒,一片破败景象。兴平地处交通要道,常有过往官员,有时还不止一拨。路经这里的官兵也很频繁,这些过往官员和官兵,都要县衙负责接待,供给费用,而一个高官随从的兵役、轿夫、家属、舆马仆从,往往数百人乃至数千人,每次过境,如同遭受兵燹之灾。接待成为县署的繁重任务,也是老百姓的沉重负担,要钱要粮苦不堪言。沉重的差役供给使兴平百姓本来就难以承受,而奸吏猾胥借机敲诈勒索,差役成为他们创收的途径。这些胥吏豪强的诈索往往更甚于正式的差役。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王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差役制度:一是由县衙购置50匹健壮的马匹,选择城郊本分老实,以务农为生而又缺少役畜的农户喂养,每年每匹马按照三十缗钱付给报酬,这些农户平时没有差役自己耕地使役,有了差役则轮流支差,付给草料费。这样既解决了一些贫苦农民无役畜的问题,也斩断了借拉马支差敲诈民财的问题,减轻了老百姓负担。这一措施实施后,向老百姓收取的支差费用大幅度下降。二是取消各里局向县厨的“月供”,大幅度裁减“兵吏过境酒食费”。在向老百姓的收费拉差中,担任经纪人角色的胥吏们,也拿一部分孝敬县衙,作为县厨的“月供”,并将差役费“兵吏过境酒食费”上交县衙,以供接待过往官吏和士兵。王权取消县厨“月供”,对“兵吏过境酒食费”则严格核算,规定接待标准,实行定人定额管理的办法。为了使他的这些改革措施得到落实,王权裁减原有办事人员,从中挑选忠诚老实勤快的人员,作为县厨膳夫和催科总役局办事人员。经过他的改革,仅“月供”和“兵吏过境酒食费”每个差役就减少了一百二十缗钱。驿站退换老马,过去也向老百姓征收“规费”,王权一并罢除。催科总役局人员口粮钱,由于人员众多,也是老百姓的一大负担,王权通过裁减人员,大大减轻了支出。这些措施的实行,减轻了老百姓负担,赢得了兴平百姓的爱戴。1877年,王权辞职还乡,得到批准,可是兴平百姓听到消息,聚集了大量人员前往抚院请求王权留任,王权听取百姓心声,又回到兴平,再次担任知县。1881年,陕西大旱,王权据实上报粮食产量,但省府为了隐瞒灾情,要求修改产量,其他各县都按照要求虚报了粮食产量,但王权拒绝修改,因此被罢免官职。兴平百姓知道后又聚集数百人前往省府请愿,为了避免激发民变,王权被官复原职,但调到富平任知县。王权在富平仅担任了一年知县,就三次提出辞职,尽管有上级的劝说和当地士民的再三请求,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辞职回乡。他离任后,兴平百姓为了纪念这位爱民廉洁的县官,为他修建了生祠。王权不仅有丰富的吏治实践,同时有自己的一套吏治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儒家民为邦本的思想。王权认为做地方官面对着“尽心于上”与“尽心于下”的两难选择,许多地方官员只知道“尽心于上”,“上官曰行,民虽病之弗罢也;上官曰罢,民虽利之,弗行也。探伺捷于机先,揣测及于幽隐,而闾阎之病苦,政令之乖违,勿恤也。”这样的官员可以得到上级的信任,容易升迁,但决不是一个老百姓爱戴的好官。王权也不屑去做。他认为一个好的官员首先要“尽心于下”,真诚地为老百姓着想:“苟利于民,上官曰勿为,弗敢己也;苟不利于民,上官曰为,弗敢徇也。民安则心怡,民病则心凄,而上官之喜怒,己身之利钝,勿恤也。”二是良好的行政心态和正确的管理方法。是否只要“尽心于下”就是一个合格的官员呢?王权认为还远远不够。如果“尽心于下”产生自负心理、好名心理、急功近利心理、哗众取宠心理,就会走入歧途。他认为“尽心于下”可能产生三种“恃”(依靠心理),而这种“恃”是有流弊的。“操非廉不立,而廉不可恃,恃廉则啬,啬之流也刻;职非勤不举,而勤不可恃,恃勤则躁,躁之流也蹇;事非明不判,而明不可恃,恃明则察,察之流也苛。”这里王权提出了一个很高的官员要求,就是既要做到“廉”、“勤”、“明”,又要警惕单纯依靠“廉”“勤”“明”而产生的流弊。做到这些是否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官员呢?王权认为还要杜绝三种“歧途”:“一曰诡异以动物,一曰纷更一凯功,一曰姑息以媚众。”所谓“诡异动物”,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急功近利,为求得显赫的政绩和名声,不惜做出各种警世骇俗的举动,“自好名者为之,乃有骇俗之奇迹,逾量之殊恩,出众之谲智,的然揭己以与民市,赫声骤播于外,真意早漓于中,则诡异之过也。”所谓“纷更凯功”,就是好大喜功,轻率地推行不成熟的政策,扰民邀功,劳民伤财。“利弊难逆睹也,兴革难轻试也,挟喜事之成心,凿空造端,张皇旦夕,令未行而民先扰,效位睹而弊已丛,则纷更之过也。”所谓“姑息媚众”,就是哗众取宠,不去严格按照法令办事。“刑威者起痼之药石,法令者制奔之辔策,以轻刑为惠,将使奸民贺而良民戚,此姑息之过也。”“尽心于下”,踏踏实实为民众办实事,做一个好官员,要求做到廉、勤、明的同时杜绝这三种歧途,而杜绝歧途的要领在做到“简政”“严政”“诚心”“平心”“虚心”。“杜歧途,修实事,可以骤行之而不窒,久行之而不蔽者,其简乎!可以济简者,其严乎!累民之事万端,而皆由烦生,一简则众累祛也焉。奸猾之害万变,而皆由宽生,一严则百窦塞矣焉。然简非疏之谓也,严非忍之谓也,所以行之者诚而已。既诚矣,则简与严其无失矣。犹不敢满也,平其心以防意气之偏,虚其心以省愆尤之伏,一日在此官,一日存此心,勿闲之而已矣。”三是发展教育事业,注重道德教化作用。王权在从政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徽县新兴书院、宁远正兴书院的山长,文县教谕,因此,他每到一地,都千方百计发展教育。在延长,他恢复了荒废已久的县学,鼓励老百姓子弟读书,向民间散发书籍。在兴平,他拿出自己的俸禄让贫穷子弟学习应考。在发展教育的同时,他还十分注重道德对民众的教化,在他担任延长和兴平知县期间,为了教化百姓,亲自采集民间有功有德人员事迹,上报请功,并编写《兴平士女续志》一书。四是以历史上的循吏为榜样,时刻激励自己。“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被称为“循吏”、“良吏”。循吏的政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民生;(2)教育;(3)理讼。三者中又以改善人民经济生活最为重要,教育、理讼,是为前者服务的。

标签:

上一篇:俄媒:俄版维基百科替代品RUWIKI进入测试阶段 已向读者开放
下一篇:大幅扩容!武汉天河机场高峰小时航班时刻容量增至55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