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时尚 > 详情

“小而美”工厂邂逅数字化的苦与乐

2023-07-10 10:58:52 来源:羊城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泽云、孙晶、汪海晏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鹏程


【资料图】

中国美妆看广东。数据显示,广东省化妆品工业总产值约2100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60%,位居全国第一。在这2100亿元化妆品总产值的背后,一家家“小而美”的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工厂发挥了大作用。它们是广东化妆品产业背后的隐形“功臣”,源源不断地为国际大牌、新锐品牌生产各类产品,成立已有20年的中研化妆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研”)正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我们公司一年要上市500多个新品。相当于每天有一两个产品备案,但是对我们来说,建立了数字化原料库后,只需要用几分钟就可完成备案,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准确性。”在刚刚投产半年的中山新园区,中研化妆品有限公司创始人莫美玲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化妆品市场瞬息万变、产品迭代快、需求繁复多样,数字化成为了一种最实用的工具。

从创业之初带着团队懵懵懂懂闯入数字化赛道,到如今成为广东化妆品行业争相学习的“模范生”,在数实融合“挑战赛”上坚持自主答题的莫美玲始终觉得,数字化建设没有标准模式,一切数字化的目的,都是为了降本增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不懂”却率先拥抱数字化

2021年,对于化妆品行业来说,是颇为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落地,要求具有防腐、防晒、着色、染发、祛斑美白功能的化妆品新原料,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后方可使用;其他化妆品新原料应当在使用前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新规大大提高了化妆品备案的门槛,备案的方式和需要提供的资料更加详细和科学。不少化妆品生产企业对此“焦头烂额”。但中山中研却做到了“有条不紊”——得益于已有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中研一键便能生成新备案系统要求上传的全部配方信息以及安全评估报告。

“中研最高峰一天的新品备案数量超过20个,而且只需要两位法务人员,其他同等规模化妆品企业可能需要十来位法务人员才能完成一天5-8个备案。系统为产品高质量研发、快速合规上市提供助力。”莫美玲指出。

据介绍,中研的数字化系统,不仅可以严格把控化妆品生产原料的安全和法规信息的输入,还能对化妆品的法规资料进行一键输出,省去人工核对信息的工作量,极大减少信息的错误率,提高工作效率。

而这套系统,中研早在2014年就开始着手建设。提前闯入数字化赛道,让中研在应对政策变化和市场需求时也更加游刃有余。

这种提前布局,究竟是“误打误撞”还是有“先见之明”?

对此,莫美玲笑着表示,其实自己一开始也没有“数字化”的概念。“当时我从海外招来了研发博士后,最朴实的想法就是,要把生产研发过程中的这些数据和信息留存沉淀下来,不能出现信息随着人员流动而流失的局面。”

在这种“朴实且务实”理念支撑下,中研的数字化道路越走越长、越走越宽——其数字化系统已经卓有成效,囊括了产品信息数据库、原料功效信息库、全球法规信息库、原料安全评估数据库、设备及工艺数据库、包材信息数据库等,能把上下游企业纳入协同范畴,让协同过程数字化,为产品快速开发及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每个部门都有数字化专员

在对“数字化”概念一知半解的时候闯入数实融合的“考场”,要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落笔答卷?莫美玲觉得,判断的标准其实很简单——主要是看能不能在业务中显性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这是所有数字化举措的最终目的和根本依循。

“我是一个非常重视质量和效率的人。每当我发现工作中有的人做的是非常枯燥和重复的劳动,且容易出错时,我便会要求我们的IT团队想办法改用智能化设备或者变为数字化流程,缩短工作路径。”莫美玲指出。

在她的主导下,中研特别在各个部门都成立了数字化专员,这些数字化专员基本都是主管级别,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观察所在部门有哪些工作是可以优化的,并定期开会来提数字化改进需求,由IT部门来跟进解决。

“比如我们的产品部和研发部之间,每天都有很多信息传递工作,以前这些工作都是靠文员在中间传递,效率慢,且容易出错,现在我们全部换成了人工智能小助手,它们不仅不会出错,态度还特别好。”莫美玲告诉记者,在数字化专员的建议下,公司已经上线了几十个AI小助手,将简单重复的工作交给小助手,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中研的数字化系统除了运用于管理端,还用于生产端管理,并且取得了产能快速提升的效果。最近6年,中研规模扩大了超过10倍。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化妆品消费需求及未来发展规划,2020年中研再次在中山一次性投资建设18.1万平方米的全新总部工业园,于2022年年底建成投产,目前是中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护肤品工厂。新工厂投产后可实现日产能300吨配料、年产1.5亿瓶护肤品、9亿片面膜和1.5亿瓶洗护产品的生产。

“我在中研以来,最直观的感受是,工厂越来越大,工人却越来越少,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精细化。”在生产车间,中研工厂质量部门负责人袁复宏向记者介绍车间的点滴变化:机械手的引进让单条生产线一天就能生产15万片面膜;全自动的包装车间可以直接降低50%的人手;运用了西门子PCS配料系统后,就像是为配料车间装上了自动驾驶系统,以前完全凭借“老司机”的手艺,现在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标准化。

曾因太过理想化遭遇挫折

在摸索数字化的过程中,莫美玲也坦言,自己也曾因为过于理想化遭遇挫折。

原来,在2020年左右,莫美玲觉得,是时候把各个部门、各个子系统的数字化项目打通,让公司的数字化系统更加平台化统一化。当时,也出现了这么一家合作商,承诺能够帮公司把全部系统打通,并且可以为公司定制更高级别的数据运算系统,实现自动排产等。

但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后,莫美玲意识到,对于现阶段的中研来说,打造一个全面打通的数字化平台有点“超前”,“2022年,我果断把这个项目暂停了,将预设的目标往下做了调整”。

她也更加意识到,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不能“好高骛远”,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性,要因地因时制宜。

“美妆工厂的数字化有自己的特点。”莫美玲向记者介绍,美妆产业涉及的原料、包材成千上万种,对应的供应商也多,产品的生命周期短,可能隔一两年产品就全部更新迭代了,因此,ODM工厂更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数字化能力。“就像搭乐高积木一样,我们在研发端做出很多模块化的东西,根据客户的需求,将不同的模块进行拼接,更好地搭建出一个新产品”。

“下一步,我们希望推动信息库跟我们的客户打通,将我们的数据库开放给客户,这样,客户就可以实时看到我们每天生产了多少产品、上了多少产线、产品的入库情况,等等,更加透明高效。”莫美玲告诉记者,对于能省成本的事情,不管是为自己的工厂省钱还是为客户省钱,都是值得去大力推动的,这是在为社会节约资源。

“如今是数字化的时代,如果说我在数字化过程中遇到什么挑战的话,我认为是很多人的意识观念没跟上,很多人还认为社会的变革和数字化的进程跟自己的岗位没有什么关系。但在我看来,数字化不是一个阶段性的趋势,也不只是目前的一个流行词,我认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就是要大家不停地去改变,去让它变得更好,变得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

趋势:中小微企业要找最适合路径

在当前全球的日化制造业,知名外资企业在自动化程度方面普遍水平很高,因为其规模大,花得起钱买很贵的产线设备去提升自动化程度。

“但具体到数字化、智能化方面,我个人觉得中国的日化企业可以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小而美’‘小而专’‘小而活’也许更能适应数字化的快速探索。”莫美玲表示。

有机构数据显示,从2018年开始,全球1000强企业中已有67%的企业实施了数字化转型战略,且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技术和服务支出在2021-2023年或将达到5.3万亿美元。数字化转型在头部企业已达到战略高度,从技术升级、数字孪生到能力重构,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走在了前列。而在中国仅有不足9%的中小微企业处于数字化深度应用阶段。

“我始终认为数字化是趋势也是一种工具。”展望未来,莫美玲表示,中研还将坚持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接下来会把我们的研发、内部管理系统等通过数字化提升效率、降低差错率、降低成本。”

经过十年在数字化升级道路上的探索,当下,莫美玲最想总结的是:“我觉得国家当前应该用更多的措施去鼓励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在这条道路上,有很多模式,中小企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出品人:杜传贵 林海利

总策划:孙爱群 吴江

执行统筹:孙晶 王丹阳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戴曼曼校对 | 潘丽玲

标签:

上一篇:央视背书 北汽雷驰新能源MINI卡初露峥嵘
下一篇:A股午评:三大指数齐涨 创业板重回2200点 中国中免涨近8%